武汉科技创新,企业唱主角
- 2025-07-25 13:32:22
- 294
转自:长江日报
近年来,武汉发生了许多创新的故事。
在人工智能赛道,上千家企业串珠成链,让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深度融合;在新型研发机构武创院,企业“出题”、科研“答题”,推动诺贝尔奖技术实现产业化“关键一跃”;在工业母机、光电子等关键领域,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让产学研协同攻关破解难题;在众创空间里,年轻创业者与产业生态相互滋养,让文创设计、数字娱乐等新业态蓬勃生长……
在这座创新涌动的城市,企业不仅是技术需求的提出者,更是研发投入的主导者、成果转化的受益者。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创新”,从“实验室突破”到“生产线验证”,武汉正以多元化的创新生态,推动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让创新热流持续在产业一线涌动。
在黑芝麻智能,长江日报记者了解到,企业已实现从辅助驾驶到舱驾融合的业态覆盖,下一代华山A2000全场景通识辅助驾驶芯片已在东风及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中进行推广;走进武汉华威科,企业自主研发的电子皮肤应用于1000台人形机器人,出货量领先,正在建设多模态融合智能感知平台;武汉理工数传的BOOKSGPT为百亿册传统图书注入智能交互能力,服务超百万读者……
从芯片、传感器硬件,到大模型开发、计算机视觉等技术全覆盖,武汉已形成人工智能完整产业链,创新型中小企业正是串珠成链的主力,它们将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研发、场景应用、产业协同等散落“珍珠”串联起来,织就完整产业链,让创新势能聚成发展动能。
人工智能正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武汉始终将企业置于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的中心,以政策托举、场景赋能让企业主导技术突破、领跑产业赛道,推动这一关键领域成为城市转型的强劲引擎,蓬勃生长。
企业出题:走进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记者获悉,全球首个千亿参数多模态大模型“紫东太初”3.0版本已与湖北120余家企业、机构合作,提升生产管理效能;在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记者看到,机器人活跃于餐厅、病房等场景,中心已入驻9家相关企业。
企业也积极答题:从技术研发到场景落地的全链条布局,到渗透城市肌理的全程覆盖,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搅动着武汉发展全局——无论是深耕多年的老牌企业,还是充满朝气的年轻力量,都在这场转型浪潮中加速转身。
九州通与北大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建联合研究室,AI助理“智九哥”接入深度求索(DeepSeek),处理员工多种查询;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发布国内首台智能重型机床。
今年,武汉深入实施的“人工智能+”行动正如火如荼,为年轻创业者铺就了广袤的创新场域。武汉人工智能产业链里,中游技术研发与下游场景应用企业增速最快,而这些领域恰是35岁以下创业者的主场。
人工智能生态在武汉蓬勃发展,该产业在汉连续三年保持30%以上年增长率。据《2025年武汉市人工智能企业库报告》,2024年武汉人工智能企业超千家,产业规模破700亿元。
今年上半年,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武创院)AI蛋白质设计研究所通过专家咨询论证启动运行。研究所集结诺贝尔奖得主等全球顶尖人才,致力于用人工智能破译“生命密码”,有望将蛋白质研究关键环节的周期从数年缩短至周级别。诺奖技术在武创院迎来产业化“关键一跃”。
AI蛋白质设计研究所由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院长马剑鹏教授领衔,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教授任名誉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马剑鹏表示,选择武汉源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叠加效应。
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提供科教人才资源,而武创院“既懂科研痛点、又能打通产业堵点”的转化能力,成为关键纽带。“我们不是在建设普通实验室,而是打造持续产出颠覆性成果的引擎。”最让他感慨的是,“刚下火车就拿到营业执照,从申请到获批仅4天。”
武创院是武汉市政府举办的新型研发机构,承担着推动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使命。自2022年4月13日正式运行以来,武创院始终坚持“产业有需求、市场有前景、技术有优势、投资有价值”的原则,积极探索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行模式,全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最难一公里”。
瞄准未来产业,武创院创新生态从单点突破向系统布局升级。4月,武创院2025年创新生态伙伴大会召开。会上发布武创院机器人与先进制造、武创院生物技术与转化医学、武创院激光应用与高端装备三大产业创新枢纽。区别于传统创新平台,武创院率先提出“创新枢纽”概念,以“国家战略+市场需求”为牵引,打通创新壁垒,打造集科技孵化、产业培育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组织形态。
技术转化落地离不开金融支持。推动科技与金融“双向奔赴”,武汉有基础、有经验,敢创新、能创新。去年年底,武创院开始接洽国际金融论坛(IFF),力争将科技金融委员会落户武汉。最终仅用不到半年时间就完成落地,彰显“武汉速度”。未来,全球金融“活水”有望加速流向本地科创沃土,滋养更多科技型企业。
目前,武创院已设立28家专业研究所、57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7家公共服务平台,3个产业创新枢纽;建设国家级光电子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武汉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启动运行武创院香港科创蜂巢。同时,武创院积极助推创新单元与在汉央国企合作,将院士专家的技术与湖北丰富的产业应用场景进行对接,为好产品找好场景、为好场景找好产品。
7月23日,在武汉举行的2025“工业母机+”百行万企产需对接活动上,华工科技相关负责人现场发布由该企业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复杂曲面纹理激光刻蚀智能装备,加工效率远超国外同类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制造、光伏新能源、航空航天等行业。
这款高端工业母机装备的发布,成为华工科技创新能力的又一个有力印证。
创新的动力从何而来?在华工科技的实践路径上,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开展上下游协同创新是一次有效尝试——
比如,与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建研发中心、实验室等,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开展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探索;牵头成立武汉市半导体联合实验室,联合近10家上下游企业,针对半导体领域关键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华工科技围绕上下游产业链,联合高校院所创新实验室以及应用单位,以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示范作用。”华工科技相关负责人说。
在武汉,这样的尝试其实早已开始。2017年10月,中国信科旗下光迅科技牵头,联合11家光电子器件企业和科研单位共同组建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多年来,这一创新平台实现了多个关键芯片的国内首产或首次出样。
为推动更多核心技术攻关,去年9月,武汉筹建首批10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涉及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网联汽车、激光、未来新材料等领域,让创新热流在产业一线涌动,创新成果加速涌现。
据了解,首批10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集聚了上中下游单位89家、科研人员3300余名,投入研发资金近80亿元。
瞄准量子科技、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领域,武汉正加快部署更多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举起透明扇面,黄鹤楼的飞檐翘角和翩翩起舞的仙鹤,便巧妙“嵌”入背后的蓝天白云之中,一城剪影定格于掌心。本月底,由三色鸟品牌创意(武汉)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色鸟)设计的这款城市主题透扇,即将亮相武汉各大景区。公司创始人史召介绍,北京、沈阳、洛阳等主题扇面也正在同步开发。
在武汉洪山区的武汉创意天地园区,一把把融合城市地标与自然风光的透明扇面正成为文创产业的新亮点。
三色鸟是第一批入驻武汉创意天地园区内OVU创客星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企业。十年间,该企业实现了年营收增长10倍、突破千万元的跨越式发展。
作为武汉首批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受益者,三色鸟的崛起印证了城市创新生态的培育成效。从2015年三位年轻设计师的创业尝试,到2022年凭借东湖樱花雪糕打开全国市场,再到如今服务80多个景区和多家知名企业,其发展历程折射出武汉文创产业从代工服务向自主创意设计的转型升级。
这样成长并非孤例,在占地291亩的武汉创意天地园区内,艺术机构、数字创意企业和直播机构正形成独特的产业聚落,200多个艺术设计公司、创意团队纷至沓来。30多家动漫游戏公司、200多家数字创意企业也因文化创意产业氛围集聚而来。
武汉卡司互娱传媒有限公司2018年入驻创意天地园区,并一路成长壮大为直播领域武汉头部企业,年营收达亿元。2023年,卡司互娱引进杭州直播电商龙头企业杭州天音、杭州新烛落户园区。公司联合创始人陈俊喜欢这里独特的创业环境,“在这里,不仅能就近招募到充满想象力的年轻人,毗邻的游戏企业、优美的园区环境,也常为我们带来拍摄灵感和项目合作机会”。
数据显示,武汉创意天地园区现有注册企业2000余家,入驻企业600余家,其中包括10余家上市公司、12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已形成艺术原创、工业设计、游戏、直播等全品类文化创意产业链,培育出精臣科技、南拳互娱、掌游科技等一批“隐形冠军”企业。
如今,这种以众创空间为载体的创新发展模式,正在武汉多个产业领域复制推广。从光谷的生物城到武汉经开区的智能网联产业园,专业化孵化平台配合产业政策引导,持续优化着城市的创新创业生态。
(本版采写:长江日报记者李佳覃柳玮吴曈王东方通讯员冉文娟吕依铭赵浩宇王飒)
[参与采写:栾嘉雯统筹:黄师师摄影:彭年胡冬冬海报:张莉制作:丁翾]
- 上一篇:樊振东比林诗栋
- 下一篇:教育部拟同意设置所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