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知识也能上瘾, 活力百科对年轻人做了什么?

  • 2025-07-10 01:23:25
  • 417

前段时间宋佳二封白玉兰女主角的新闻冲上热搜,我上网搜索,本来只是想了解一下女神的过往经历,点开她的百科,却发现这个页面跟从前大不一样。

以前都是以文字为主,出生日期、生平履历、作品列表等简历式陈列。而宋佳的百科里这个页面有点像翻开了给她定制的一本时尚杂志,或者说是微型纪录片【从白玉兰双冠到联合国倡导者】有图有视频,刷起来比短视频还上头。

刷到结尾,才发现这个页面全都是由AI生成的。我立马意识到,这个变化背后肯定不简单。

于是找圈内的朋友打听了一下,原来这是百度正在灰度测试的新产品形态——活力百科!

简单说,就是利用大模型技术和AIGC的加持,结合全网的资源生成富媒体形态的内容,让刷知识跟刷视频一样爽。

大家一定有这种时候,打开手机原本是想学点东西,可手指总不听使唤滑向短视频,明知是“奶头乐” 却刷得停不下来。刷短视频产生的多巴胺,能带来转瞬即逝的快感,而学习知识所产生的内啡肽,能带来更持久的幸福感,但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所以大脑更容易倒向短视频那一边。现在有了大模型的加持,通过活力百科,花上一分钟,就能轻松了解一个人、一件事或一个专业领域,以后大脑终于不用纠结是选多巴胺还是内啡肽了。

那么,大模型怎么知道我们想看什么?又如何让传统百科变得形式丰富呢?我去扒了一下活力百科背后的“AI编辑部”。

传统杂志社,制作一本图文精美、内容详实的杂志,需要记者、文字编辑、图片编辑通力合作,花上几周时间定选题、取材、排版,再经过三审三校,最后刊发。

凭什么AI只用一分钟,就能生成一个精品杂志般的活力百科?以前段时间爆火的LABUBU为例,你就能看清活力百科背后的AI编辑部是如何通过多模型协同,实现全流程智能化运作的:

1.策划环节,大模型精准捕捉用户意图。

当用户搜索如“LABUBU”时,AI编辑部中的大模型会结合全网热搜词与讨论热点,深度剖析用户搜索背后的真实需求:是想知道LABUBU是什么?想了解这个潮玩IP是怎么诞生,怎么火出圈的?是想知道除了LABUBU,这个家族还有哪些精灵天团?

大模型的意图理解能力,可以敏锐反推用户最关注的主题,为活力百科确定精准选题。比如LABUBU的活力百科中,就包含了大众关切的热点话题,像是【二手市场的疯狂与现实】,呈现了LABUBU在二手市场的两极分化;【邪魅设计的文化密码】提及了设计师龙家升以及精灵族群,并分析了中国IP崛起的背后动因……大家想知道的labubu相关核心话题,全都拿捏了。

2.取材环节,筛选权威优质素材。

明确选题后,大模型在素材筛选环节发挥关键作用。想必有不少读者都和我一样,很在意内容靠不靠谱,担心大模型的幻觉问题,所以我也核对了LABUBU活力百科里的不少细节,发现它对参考来源审核很严。

活力百科页面上的每条信息,都是从上万条内容里精挑细选的,还会进行信源可信度分级,判断来源靠谱不靠谱,只选优质创作者、百科资料和权威媒体的内容。

比如LABUBU在收藏市场的爆火,活力百科以百万拍卖记录作为核心证据,而这个信息是从权威媒体的新闻源抓取的,确保了基础事实的准确。介绍LABUBU【邪魅设计的文化密码】时,活力百科还提到了设计师龙家升以及精灵族群生态,梳理了一个庞大复杂的IP谱系,相关信息都来自百科的权威内容。

这种信源分级筛选先挑靠谱来源,保证内容可信的基础上再整合信息,让知识点更有条理,难怪让人感觉活力百科既专业又好懂。

3.排版环节,基于多模态的富媒体呈现。

信息量太大,担心读不下去怎么办?活力百科与传统百科在交互方式上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图文混排,还有视频讲解穿插其中。

通过大模型视觉—语言的跨模态理解能力,依据文本内容智能匹配图片、视频等富媒体资源,实现图文混排与视频讲解穿插。

比如在【跨国界疯狂抢购】中,放出了欧洲、东南亚等地消费者排队抢购LABUBU的盛况,让大家直观感受这个IP的火爆程度。这种视觉化的呈现,就像刷短视频一样,在一屏一屏下滑中,不由得就看完了。

4.开发环节,端到端生成页面。

最后,活力百科联合多个大模型发挥端到端的页面生成能力,将筛选出的优质素材进行聚合与内容组织。大模型的深度逻辑推理能力下,能够按照严谨的结构把同一主题的可靠信息都归拢到一起,理清楚逻辑、提炼重点并输出页面代码,从而生成美观易读的活力百科页面,并将它们都串联在一起,最终变成大家看到的一页页精美的“杂志”。

从策划、取材、设计排版,再到端到端生成,活力百科背后依托的是一个多模型协作、全流程贯通的生产链路,如同一个职能全面而强大的编辑部,彻底改变了百科产品的体验。

以前,专业知识学起来枯燥,理解门槛高,不像短视频那样简单易上瘾,但“活力百科”,融合了形式之“活”和内容之“力”,在保证内容权威性占据第一优先级的同时,还极大地降低认知成本。

呈现形式上,可以把晦涩难懂或者冷门的文字内容,配上视频、图片,进行生动展现,让知识活起来。

内容质量上,AI自动提炼核心信息,在保证知识权威性的基础上,几分钟就能摸清来龙去脉。

百度百科的这种全新形态,更符合年轻用户的消费习惯。就拿科普来说,【充电宝安全危机】的活力百科,就让电源安全的科普,比起列参数、讲原理,更加生动,易于理解。

活力百科通过大模型的意图理解,呈现了消费者关心的绝大多数热点话题,比如【触目惊心的自燃现场】【电芯危机解析】【3C认证科普】【黑幕调查】【机场安检新规】【起火应急处置】……被大模型从上万量级文章中,总结整合并综合呈现。

【机场安检新规】图文演示最新标准,【消费指南】视频里工程师教的三招也很实用,进行了生动、立体的讲解,比看说明书方便多了。信息源来自权威媒体和专业创作者,比如机场的官网或者消防部门的新媒体账号,权威可靠。

年轻人刷着刷着,就记住了移动电源的选购技巧,甚至能讲清为什么有的充电宝不能上飞机。

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就这样像活水一样流动起来,流向普罗大众,有了被消费的可能,这大概是“活力” 的另一重含义。

扒完活力百科的细节,你肯定也发现了:百科真的可以不一样!

传统百科拥有海量内容,但呈现方式一直是冷静客观的逐条罗列,这么多年的百科范式既是一种认知优势,又较难被打破。而海外一度引发讨论的WikiTok ,把维基百科词条做成能刷的短视频,但由于完全摒弃了算法推荐,推荐完全随机,更像是一种词条间的推荐,对于知识本身的再组织是没有作用的。

显然,活力百科做到了融合与兼顾,既承袭了百度百科的专业性,又结合了用户喜爱的上下滑和富媒体交互,把百科改造成年轻人爱看的样子,让知识刷得过瘾。

据内部消息,活力百科是百度百科几个年轻人捣腾的创新产品,它一定不会取代传统百科,但给百科内容的表达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放在百度的技术体系和产品生态中看,活力百科的独特之处就更为清晰了:技术上,从跨模态理解,到自动内容生成,再到可控能力,每一步都好像是百度在秀肌肉。产品上,百度的技术野心,是用AI重塑所有产品,知识产品+大模型,在活力百科上已经落地了。让年轻人像刷短视频一样刷知识,这种既能提供多巴胺快感,又能产生长久内啡肽的内容消费,潜藏的流量和商业价值都是巨大的。

下次搜明星、查知识点时,不妨试试点一下“活力百科”,或许你会爱上知识的新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