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树科技的资本盛宴都有谁上桌了? 商业化落地才是当务之急?

  • 2025-08-05 03:47:40
  • 200

文|翠鸟资本

2025年5月29日,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宇树科技”)宣布更名为“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一股份制改造动作被业内解读为上市前的关键铺垫。仅仅50天后,公司于7月18日在浙江证监局办理辅导备案,辅导机构为中信证券,标志着其资本化进程全面提速。

对于宇树科技而言,当前的困境也比较清晰,核心就在于困于商业化落地,对于投资者而言,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宇树的盈利根基是否足够稳固?

王兴兴股权占比34.76%

“杭州六小龙”之一的宇树科技在2025年春晚上凭借会扭秧歌、转手绢的人形机器人H1“福兮”火遍全国,其占据全球69.75%市场份额的四足机器狗更是奠定了行业地位。

而另一款人形机器人G1更是创造了商业奇迹:年初以9.9万元起售仍一机难求,即便在二手市场,原价近10万元的G1如今打折至五六万元,也仍然是不少科技爱好者追逐的对象。

而作为宇树“基本盘”的四足机器人,正以“低成本高性能”策略横扫市场。根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数据显示,2024年宇树科技四足机器人年销量达2.37万台,占据全球69.75%的市场份额。

据辅导备案文件披露,创始人王兴兴通过直接持股23.8216%和间接控制上海宇翼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现更名为天津宇树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10.9414%股权,合计掌握公司34.763%表决权,成为实际控制人。

2016年8月,宇树科技成立,首获个人投资者尹方鸣200万元天使投资,占股20%。这位智能教育机器人行业资深人士的注资,成为企业萌芽期的关键助力。2017年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牵头组织融资路演,虽因产品演示故障遭遇冷遇,但次年获得变量资本领投的首笔机构融资,何小鹏旗下宾阖投资现身其中。

2020年宇树科技迎来融资的重要转折,红杉中国连续两轮注资,祥峰投资、初心资本相继加入。Pre-A+轮融资后,公司估值突破亿元门槛。2021年顺为资本领投A轮,Go1机器人全球预售数据亮眼。2022年B轮融资引入海克斯康等产业资本,四足机器人Go1销量突破万台大关。

2024年2月,完成近10亿元B2轮融资,美团战略入股开启产业协同。随后C轮融资引入中国移动、腾讯、阿里等巨头,估值半年内从80亿飙升至120亿元。在C轮正式交割后仅过去不到一个月,7月3日,首程控股公告称,旗下首程资本所管理的北京机器人基金已追加投资宇树科技,据IT桔子数据显示,此时宇树科技投后估值达到130亿元。

据天眼查最新股权结构显示,宇树科技股东达39家,其中除王兴兴直接及间接持股34.487%外,美团系合计持股10.4%成最大外部股东,红杉中国(7.13%)、中信证券(4.77%)、经纬创投(4.62%)等机构分列其后。

资本与技术面临双重考验

2025年的机器人行业,正上演着一场资本与技术的双重狂欢。

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截至3月29日,年内机器人赛道已发生102起融资事件,远超去年同期的75起;其中涉及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机器人的融资超20起,较去年同期翻倍增长。这场热潮不仅在融资端沸腾,更在资本市场掀起上市浪潮——智元机器人拟以21亿元收购上纬新材控股权、极智嘉以27亿港元登陆港股创AMR仓储机器人最大IPO、乐动机器人等十余家产业链企业排队递表,就连已上市的埃斯顿、兆威机电也启动“A+H”计划。

整个行业仿佛被按下了加速键,“下一个时代风口”的标签,正被资本与创业者们争相贴在机器人身上。

创始人王兴兴在2025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透露,公司年度营收已突破10亿元,且自2020年起连续五年保持盈利。当行业普遍陷入“烧钱换市场”的困局时,宇树却凭借四足机器人业务69.75%的全球市占率,将产品均价4.5万元的Go系列做成了“现金奶牛”。

但热闹的另一面,是宇树盈利神话正面临双重考验。

外部,行业新晋玩家的融资风暴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而来:7月7日星动纪元完成近5亿元A轮,7月8日云深处、它石智航、小雨智造同日宣布1亿至1.22亿美元融资,7月9日星海图两轮超1亿美元融资落地,7月21日千寻智能、众擎机器人、逐际动力同步官宣超16亿元融资。仅2025年前7个月,中国机器人行业融资额已超300亿元,发生158起投融资事件,远超2024年全年水平,同比增速高达400%。

红杉、高瓴、源码等顶级VC与腾讯、美团、小米等产业巨头集体入场,连稍晚布局的京东也通过千寻智能等三起投资紧急“补课”,资本密集度空前。

更关键的是,行业共识与资本热情正在推高竞争门槛。

当宇树以4.5万元的均价占据全球六成市场时,新玩家正试图用技术迭代与场景拓展打破其优势:智元机器人加速人形机器人量产,云深处聚焦工业级四足机器人场景,逐际动力研发双足行走新技术……这些对手不仅带着资本弹药,更带着差异化的技术路线,随时可能分流宇树的基本盘。

这就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宇树的盈利根基是否足够稳固?

困于商业化落地

神话如何延续?

近期有媒体曝出,在闲鱼等二手交易平台上,曾一度被黄牛炒至原价两倍的宇树人形机器人G1,如今售价普遍跌至5万元区间,部分卖家甚至打出“千元租用”的广告。宇树人形机器人G1的价格轨迹正勾勒出行业真实的温度:从一机难求到折价甩卖的反差,折射出人形机器人行业尴尬的现实——消费者新鲜感消退后,产品价值尚未得到市场验证。

而针对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技术可靠性的质疑声也持续不断。

今年4月19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中,宇树G1在出发30秒内即因重心失衡摔倒的画面被全程直播。尽管赛事主办方未公布具体故障原因,宇树科技随后发布声明称“系第三方操作团队调试失误”,但有专业人士指出,双足机器人在非结构化地面的平衡控制,仍是行业公认的技术难点,G1的表现并未超出行业平均水平。

更值得关注的是安全信任危机的爆发。

2025年3月,网络安全研究机构HackPWN披露Go1机器狗存在第三方云隧道服务漏洞:攻击者可通过非法获取的管理密钥,远程修改设备程序并窃取视频流数据。宇树科技虽在3月24日紧急更换密钥、3月29日关闭相关服务,但此次事件暴露的供应链安全管理漏洞也为行业敲响警钟——当机器人开始渗透家庭场景,安全防护能力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准入门槛。

在特斯拉Optimus量产进入倒计时、小米CyberOne正式开放预售的行业震荡期,宇树的盈利神话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既要守住四足机器人的市场份额基本盘,又要在人形机器人新赛道上讲出可持续的商业故事,这绝非易事。

对于宇树而言,此刻的上市冲动或许夹杂着对行业变局的焦虑,曾经的蓝海正在迅速染红。但真正的行业领军者,不该是被资本催熟的“温室花朵”,而应是经得起市场摔打的“参天巨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