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散户狂买中国股票, 背离国家战略, 韩国人更爱国?

  • 2025-07-25 17:57:24
  • 965

韩国证券存托结算院(KSD)数据显示,2025年前七个月,韩国散户对中国股票的净买入额高达55.14亿美元。

中国市场首次超越日本和欧盟,成为韩国股民第二大海外投资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01

韩国散户与国家战略的背离

在地缘政治压力下,韩国加速与中国“脱钩”。

最主要体现是韩国出口贸易结构剧变。

2025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韩国对华出口额跌至288亿美元,创2016年以来新低。

但相对应的是,韩国对美出口额达303.4亿美元,美国自2021年后首次超越中国成为韩国最大出口市场。

这一转变源于多重原因。

一方面是中国技术自主化冲击,因中国存储芯片产能激增及价格战,,2025年Q1-Q2,中国从韩国进口的半导体骤降30%。

另一方面是,面临美国关税大棒和产业链胁迫施压,被迫加入美国制造业回流战略。美国要求韩国加入“遏华造船联盟”,否则将对韩船只加征费用,甚至威胁中断美韩合作。

这也导致韩国对美出口中51.2%为中间产品,直接支持美国本土生产,三星、SK海力士等企业被迫扩大在美投资以规避关税风险。

同时韩国的外交摇摆,进一步加剧产业困境。

中韩贸易占韩国外贸25%,半导体对华依存度超40%,强行切割将致三星停产、现代利润腰斩。

韩国在拒绝中方重大活动邀约后,火速递出APEC请柬,将会址定于李在明家乡庆州,试图借新罗与唐朝历史渊源修复关系。

此举被中方视为“亡羊补牢的表演”,青瓦台在财阀压力下仓促补救,却难掩战略失衡。

吊诡的是,韩国散户对此的回应是,大举买入中国股票!

2025年前7个月,韩国散户净买入中国股票55.14亿美元,重仓小米、宁德时代,与政府脱钩政策背道而驰。

2025年2月,韩国投资者对中国内地和香港股票的月度交易额飙升至7.82亿美元,创2022年8月以来新高,环比增长近两倍。

韩国散户正在用资本投票。

在韩国投资者眼中,中国科技股估值处于洼地,具备极高的产业爆发潜力,有大量的投资机会。

这种民间资本与国家战略的背离,揭示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新现实,在利润与国家忠诚的天平上,资本永远倾向利润丰厚的一方。 。

但对投资者而言,中芯国际二季度28纳米芯片良率突破92%的消息,比外交辞令更具吸引力。

当韩国政府在中美芯片战中艰难维持平衡时,韩国散户的投资行为却撕开了国家战略的裂缝。

02

韩国散户重仓中国科技龙头

在韩国投资者的中国资产配置中,行业集中度之高令人咋舌。

科技与高端制造企业几乎垄断了资金流向,形成鲜明的“头部效应”。

领跑者小米集团成为最大赢家。

过去一年,韩国散户净买入小米股票达1.6亿美元,持仓市值达2.51亿美元,在港股持仓榜单中位居首位。

小米手机在韩国市场份额已达18%,本地化营销的成功直接转化为资本市场的信任票。

新能源双雄比亚迪和宁德时代紧随其后,分别获得6243万美元和6085万美元净买入。

这两家企业代表的电动车上游产业链,恰恰是韩国本土的弱势领域,三星SDI和LG新能源在中国电池企业的价格与技术攻势下节节败退。

中芯国际的异军突起更具象征意义。

尽管美国持续施压限制中国半导体发展,韩国散户却用真金白银表达立场。

中芯国际跻身持仓市值第四位,达9235万美元。

这一投资行为与韩国政府在中美间谨慎摇摆的外交姿态形成尖锐对立。

值得注意的是细分赛道的突围。

泡泡玛特凭借Labubu等IP在韩国的流行,吸引2940万美元净买入;老铺黄金则因“古法黄金”工艺在韩国高端消费群体走红,月净买入一度冲至2942万美元。

当普通民众的退休金账户与中国的科技企业深度绑定时,所谓‘芯片四方联盟’便成了空中楼阁。

资本流动正在重塑政治逻辑。

在国家战略与资本意志的较量中,钱袋子的选择往往比政治口号更具颠覆性。

中国市场的认可度,正随着韩国散户对中国股票的每一次买入悄然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