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科大首席副校长郭毅可:香港正定位AI新坐标

  • 2025-07-09 20:06:30
  • 394

狮子山下,创业打拼够“劲”;香江之畔,创新热浪奔涌。每一个个体的成长轨迹,都离不开时代的潮流和力量。一批批香港科创人才正激扬创新之势,破浪前行,为香港加速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注入硬核动能。人民网大湾区频道即日起推出《狮子山下·创科港“劲”》专题,记录香港不同领域科创代表性人物的故事,呈现他们的作为、感受及时代思考。

香港新界清水湾半岛,依山傍海的香港科技大学校园内,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发中心(HKGAI)团队正专注技术测试——开发具有香港特色的大语言模型,为社会应用AI奠定坚实技术基座。

“作为国际大都市,香港正成为连接国家与世界AI发展的核心枢纽。”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HKGAI中心主任郭毅可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全球AI技术百花齐放,香港选择奋勇争先。近年来,香港的资金活水持续涌流、技术创新迭代加速、人才资源汇聚成势,AI生态圈实现迅猛发展,不仅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更驱动着香港朝着国际创科中心的目标全速迈进。

HKGAIV1模型,为全球城市智能化提供“香港样本”

日前,HKGAI正式发布大模型HKGAIV1,基于该大模型的首个应用“港话通”预计今年后半年开放给公众使用。这一模型以香港最大的大模型本地知识库为支撑,可识别粤语、英语、普通话,并生成不同语言的回答,标志着香港本地大模型的应用正陆续向市民推出,业界形容为香港AI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郭毅可介绍,HKGAIV1大模型由香港特区政府委托香港科技大学领衔研究打造。与世界上众多由公司推出的模型不同,它由香港特区政府主导,其核心在于“自顶而下”构建符合香港法律、文化及价值观的AI系统。

“我们不是在训练一个工具,而是在培育一个‘数字香港人’。”郭毅可比喻道,HKGAIV1如同一个大脑,神经元在训练中形成特定连接模式,构筑起思考能力。当它来到香港,面对这里独特的思考方式与深厚的风土文化,我们进行系统本地化,正是为了让其回应更贴合香港。

郭毅可指出,让机器学习香港的文化特质、价值观特点、地域知识文化及社会形态,进而塑造出具有典型香港特色的“机器人格”,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与此同时,在性能、安全等方面,团队成员做了大量艰巨工作以确保模型的可靠性。

郭毅可介绍,HKGAI的定位为立足香港、服务国家、面向全球。HKGAIV1模型聚焦于香港擅长的法律、教育和医疗等垂直领域的应用场景,不仅服务香港居民,还将面向全球海外华人提供大模型和应用服务。

香港国际创科中心,科研实力与湾区协同的“双轮驱动”

在迈向国际创科中心的征程中,香港锐意发展人工智能领域。在郭毅可看来,香港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关键,在于发挥高校科研优势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效应,形成“人才-技术-产业”的闭环。

在全球AI竞赛中,香港正以雄厚的基础科研实力塑造核心优势。郭毅可介绍,香港拥有5所跻身全球百强的高校,其中在2025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香港5所高校的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领域齐入全球前50位,香港科技大学更以世界第17位领跑全港。

“深厚的科研积淀正加速转化为产业动能。”郭毅可举例道,以港科大为创新策源地,香港孕育出商汤科技、大疆创新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科企业,印证“实验室到产业链”的高效转化能力,正重塑亚洲创新科技产业发展版图。

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如何赋能香港加速AI发展?郭毅可认为,大湾区内地城市核心价值在于其完备的产业链。大疆创新正是成功运用这一优势的典范:其团队立足香港开展基础科研,依托深圳实现产品研发与迭代,并借助珠三角地区的成熟生产线完成规模化生产,最终将产品推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AI产业化进程可充分借鉴此模式——融合香港的顶尖科研实力与大湾区的产业链优势,协同推动AI产品走向市场。”

不过,香港AI产业在发展中亦面临现实挑战。郭毅可坦言,算力支撑方面尚存短板,与大湾区及内地其他城市相比仍有提升空间;人才储备虽已颇具规模,但要持续强化领域竞争力,还需加大全球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进一步充实发展梯队。

“AI已然深刻影响社会变革,未来其发展空间极大,技术突破将不断拓展可能性,带来更多惊喜。”郭毅可充满期待地说,随着大模型开放、湾区协同创新发展,香港这座城市的AI实验,或许将重新定义智能时代的人机共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