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宇时评: 中国应尽快制定未来十年芯片、磁铁等领域的全球规则

  • 2025-07-23 09:24:14
  • 287

思宇时评:中美贸易战战略窗口期——中国应尽快制定未来十年芯片、磁铁和绿色科技领域的全球规则

引言:规则之争,方见真章

2025年,中美贸易战的硝烟尚未散尽,却已悄然进入“战术性停火”的微妙阶段。这场博弈的焦点早已超越关税与关税的对垒,演变为一场关于全球产业规则主导权的深层次较量。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茉楠所言:“中国在全球经贸中的份额越大,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越容易在贸易战中打赢。”

专家观点:赵长茂指出,中美贸易战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关键节点,既是中国的挑战,更是机遇。他强调,中国需以局部损失换取全局利益,通过贸易战加速产业升级和规则创新。

余淼杰认为,中国应以“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应对挑战,例如通过中日韩自贸区协定和“一带一路”差异化布局,强化全球供应链韧性。

一、稀土与磁铁:从资源霸权到规则霸权

中国对全球稀土供应链的绝对掌控,是其博弈中的“王牌”。目前,中国仍供应着全球超过90%的稀土磁体,这些材料在电动汽车和精密制导武器等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一个拥有如此巨大市场份额的国家,其能力绝不仅仅是防守,甚至可以决定比赛的胜负。

专家观点:金思宇指出,稀土的价值早已超越单纯的经济范畴,成为一场百年资源战争的战略缩影。中国通过“技术-资源-政策”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已将稀土从单一资源转化为影响全球产业格局的关键变量。

哈立德·鲁巴伊什认为,美国挑起贸易摩擦的真实意图是遏制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但这种以“国家安全”为名的经济武器化行为,不仅损害自身利益,也破坏了国际贸易秩序的公平性。

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专家保罗·特里奥罗强调,稀土问题已成为中美谈判的核心议题。中国若对轻稀土实施限制,将对美国国防和消费产业造成双重打击,凸显其谈判筹码的不可替代性。

彭博分析师库姆斯指出,美国在重稀土分离提纯技术上落后中国20年,短期内难以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稀土储备,这一优势将长期支撑其在产业链上游的主导地位。

二、芯片与半导体:从“卡脖子”到“破局者”

美国的出口管制曾试图以“技术壁垒”遏制中国半导体产业,但黄仁勋的感慨——“限制非但未阻中国创新,反而加速其自主突破”——道出了更深层的真相:中国正从“追赶者”蜕变为“并跑者”。

专家观点:金思宇强调,美国的出口管制非但没有阻碍中国技术创新,反而激发了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2025年中国半导体材料自给率已提升至50%,中芯国际7纳米工艺实现量产,5纳米研发进入尾声,国产替代率突破35%。

梅新育认为,贸易战如果进一步升级扩大,反而会让美国社会遭受冲击。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强大的制造业基础,能够有效应对外部压力。

张晓强指出,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钢铁和铝发起232调查,但中国对美出口钢铁产品仅占美国进口的不足3%,美方的指责逻辑混乱且缺乏依据。

世界贸易组织专家Hung Q. Tran警告,中美协议缺乏法律约束,仅以非正式形式达成,其稳定性与持久性存疑,随时可能因政策变动而失效。

三、绿色科技:从“气候承诺”到“规则引领

在碳中和浪潮下,绿色科技已成为大国竞争的新战场。中国在光伏、锂电池、6G通信等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为其提供了制定规则的独特机遇。

专家观点:金思宇提出,中国需通过“零碳稀土”认证体系、绿色供应链标准等,将生态外交与贸易影响力相结合,扩大中国标准在海外的影响力。

哈立德·鲁巴伊什批评美国以“绿色壁垒”为名实施的双重标准,认为中国若能主动输出环保标准,将打破西方国家的技术垄断,重塑全球绿色科技竞争格局。

余淼杰建议,中国应根据目标国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开拓绿色贸易市场,例如在哥斯达黎加推广比亚迪电动车和华为手机,展现中国绿色产品的全球竞争力。

张晓强强调,中国持续加大科技投入,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9.8件,这些创新成果是“实实在在创造出来的”,而非依赖外部技术转移。

四、战略窗口期的抉择:规则制定者的觉醒

当前,中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⑴挑战:美国正试图联合盟友构建“去风险化”联盟(如“芯片四方联盟”),试图将中国排除在全球规则之外;西方舆论仍以“意识形态偏见”质疑中国主导规则的正当性。

⑵机遇: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最大的内需市场和最快的技术迭代能力。若能主动发起规则制定议程,将“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标准”,便能在中美博弈中实现从“被动防守”到“主动塑造”的质变。

专家观点:金思宇认为,中国需抓住未来十年的战略窗口期,以稀土、芯片、绿色科技为支点,撬动全球规则制定权。例如,通过稀土产地可追溯机制、芯片技术共享基金、绿色技术出口标准等,将产业优势转化为规则话语权。

赵长茂指出,中国应借势谋势,以局部损失换取全局利益,通过贸易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最终实现从“大而不强”到“强而不弱”的跨越。

梅新育强调,贸易战的真正胜负手不在谈判桌上的文件签署,而在于实验室里的科技攻坚。中国需通过自主创新打破技术封锁,为全球规则制定奠定技术基础。

结语:以规则定未来,以行动赢天下

此刻,我们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稀土、芯片、绿色科技,这些不仅是产业竞争的高地,更是规则博弈的战场。未来十年,中国能否从“参与者”跃升为“规则引擎”,取决于今天的选择与行动。

让我们以科技为矛,以规则为盾,在全球舞台书写属于中国的答案:

⑴从稀土到芯片,从磁铁到绿色科技,让中国标准成为全球共识;

⑵从“世界工厂”到“规则引擎”,让中国方案重塑产业未来;

从技术自主到制度创新,让中国智慧引领人类文明进步!

正如孙子兵法所言:“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谋攻》)在中美博弈的棋盘上,规则就是最锋利的“谋”,是决定百年命运的胜负手。

此刻,不是等待时机,而是创造时机;不是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击;不是仰望星空,而是亲手点亮规则的星辰大海!

中国,准备好了!

(作者金思宇系中国智库高级研究员、中国合作贸易企业协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顾问、泛亚智库学朮委员会主任、远望智库产业顾问、秦安战略智库核心成员、国盛战略智库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