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新能源车, 增程与插混哪种更优? 实测分享真实体验。
- 2025-07-15 08:28:51
- 710
这两年买新能源车的人越来越多,可选择也越来越复杂了:
因为以前吧,你可能只需要在“油车”和“纯电”之间二选一;
现在倒好,又多出了个“增程”一个“插混”!
看上去它们都能加油、都能充电,其实没啥区别——但用起来,差距真的不止一星半点。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两者到底有什么不同?到底那个好?
两种都开过的我,今天就跟大家聊聊真实感受!
谈到这个话题,很多可能会认为:肯定是增程车好啊!
因为问界靠增程起家,销量直接起飞,目前都有媲美 bba 的势头;
理想主打增程,常年位于新势力销量的榜首,一年爆卖大几十万辆;
宏观市场就更不用说了——能打的高端新能源车,基本都是增程产品….
就这种情况,孰好孰坏,不是很明显了吗?
但真的是这样吗?可能没这么简单!
因为高销量,只能能说明“市场接受度高”,但不一定就等于体验最好、适用面最广。
这和“爆米花电影票房高,但未必每个人都爱看”是一个道理。
再说华为、理想这些品牌,它们卖得好,靠的从来不只是增程技术——
营销、智能座舱、品牌形象、渠道体验……这些因素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把某些品牌的成功,全部归咎于采用了“增程技术”,这无疑是不合理的。
所以,真正严格意义上看,“技术不分好坏”,只有合适与否。
以插混来说,相对而言,就更适合那些追求经济性,追求动力体验的用户。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它的电池容量不大,纯电续航一般在100km左右。
但这恰恰卡在很多人日常通勤的核心区间内——电量刚好用得完,又不至于浪费。
而一旦电用尽,发动机会介入驱动,整车表现接近传统油车,有熟悉的响应方式和加速线性度。
不容易出现增程那种“电感断裂”或滞后感。
另一方面,插混因为不需要增程器那一套“发电机+电驱”组合。
整车结构更紧凑,整备质量更轻,机械效率更高。
这意味着——同等油耗下,它的动力响应、操控稳定性,往往比增程车更直接。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
同样是1.5发动机+电驱的结构,一台插混在亏电状态下的动力响应,几乎可以做到“无感切换”;
而增程车则需要先由发动机发电、再转电驱,链条更长,响应也略有延迟。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对驾驶有点要求、但又希望保持能耗可控的人,会倾向选择插混。
当然,插混不是没有短板。
它的结构很复杂,调校不好容易出现“失速问题”,这也是的的确确存在的缺点。
所以,不像增程车那样,能插混的车企,数量非常少。
但增程就不一样了。
它更适合那些注重家用体验、对舒适性要求高、又不想被续航困扰的用户。
从结构逻辑来看,增程是“以电为主、发动机发电为辅”——
整车始终由电机驱动,无论有没有电,驾驶感受都是纯电化的那一套。
说白了,增程车不存在“发动机直驱”这件事,没电了,是靠发动机发电来驱动车辆行驶的。
所以,它在驾驶过程中的“相对稳定性”会更好。
倒不是说性能更强,就是整体的体验会比较一致——全程电驱,不割裂!
此外,增程车的电池更大,中短途也可以靠电驱行驶。
也正因为如此,它能做到很多插混,不能做到的事情。
什么意思呢?
简单点说就是,它的电池够大,不管你加入多少电子元器件,智能化设备,都可以带的动。
这带来的直接表现,就是很多舒适体验直接拉满了。
参考理想、问界起来来说,基本上冰箱彩电大沙发都拉满了,后排的乘客是非常舒服的。
但插混往往缺乏这点,乘客的舒适体验相对欠缺。
当然,受制于这种“驱动结构”的限制,这种车就没什么性能感可言了,油耗也不会很低。
因为人家的发动机可以直驱,甚至油电配合,那当然性能和油耗表现好;
但你呢?还得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然后驱动行驶,肯定就不给力了。
说白了,你不能指望这种车型有激情、有爆发感,绝对省油;
但说稳、说安静、说“家人满意度”——它就是顶级的。
总的来看就是:
插混也好,增程也罢,其实都不是“完美解法”。
它们的本质差距,不在技术,而在你怎么用、用在哪、用得顺不顺。
有些人选插混,是为了那点“油电结合”的效率感和驾驶乐趣;
有些人选增程,是为了家人的乘坐体验、和走到哪都不慌的稳定感。
没谁更高级,只有谁更适合。
只是别被“销量”和“热度”迷了眼,真正用车的那个人,是你,不是数据。
想清楚这一点,也许比你多刷100条测评更重要,明白了吗?跌落神坛!油电混动为何面临淘汰?看专家如何解读!
- 上一篇:苹果卓里卓气
- 下一篇:岁老人家中清出近吨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