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能源企业下场造车! 逆袭新势力们的秘密武器, 被它掌握了?

  • 2025-07-11 21:24:54
  • 623

卷,是这几年来车圈的共识。

入局造车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也是这几年来车圈的共识。

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偏偏就有人不信邪:非要“顶风作案”、跨界造车的楚能新能源。

相信从名字大家也能猜个大概,楚能新能源坐落于古代楚国的湖北,主营业务也是储能电池、动力电池、能源管理系统,是一家典型的锂离子电池科技公司。

目前,楚能新能源汽车业务部门规模已达百人,并且还在不断招兵买马。

从项目工程、采购、产品、人机交互、造型、CAS汽车数模、流程体系管理等招聘岗位来看,楚能这次显然野心不小,完全在按照新能源整车制造的方向进行布局。

甚至连底盘、三电、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这些新能源车的核心零部件,也没落下。

有知情人士爆料称,楚能新能源的第一款车有可能会瞄准小米YU7、问界M5,定位增程SUV,长期车型规划中也包含纯电车型。

那么,楚能新能源到底啥家庭啊,敢在这时候入局造车?!

但给了楚能勇气的并不是梁静茹,而是下面这位大佬,代德明。

01. 荆楚传奇:退役兵哥的华丽转身

1964年出生于湖北宜昌的代德明,走了当时很多人的路子——退伍转业,回到老家宜昌县五金交电化工有限公司,成为一名基层业务员。

销售,应该算是当时最了解产品与市场需求的一批人了。

1994年,30岁的代德明毅然放弃了收入稳定的国企工作,选择创办家电公司下海经商。虽有些冒险,但在那个家电发展的黄金时期,确实大有可为。

因为之前的工作履历,代德明顺利拿到了格力、美的等知名品牌的代理权;也凭借着强大的销售能力,很快成了行业内颇有名气的老板。

悄悄说一句,1997年,董明珠代表珠海格力空调在武汉成立全国第一家区域销售公司时,代德明还是最早的四大股东呢。

眼光、魄力、人脉、手段,代老板几乎全部备齐了。如果真要说起来,唯一的缺点就是家电销售的利润太低了。

此时,代老板把目光锁定到了汽车行业。

到了2000年,距离中国汽车市场大爆发仅剩一年的窗口期,代德明当机立断创立湖北恒信德龙实业有限公司,正式从家电销售转行到汽车销售业务。

果然,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WTO,汽车开始走进千家万户。又一个黄金十年的机遇,被代德明牢牢抓在手里。

2002年,恒信德龙开设了宜昌第一家广州本田4S店,随后又陆续拿到了大众、雪佛兰、丰田、乃至梅赛德斯奔驰、凯迪拉克、雷克萨斯、奥迪等豪华品牌的代理权。

在后来的20年多里,恒信汽车集团的销售区域也在逐渐扩大。

如今的恒信,已经覆盖全国60余个大中型城市、300多家4S店,去年的总营收达785.12亿元,已经成了第四大国内汽车经销商,距离前三名仅一步之遥。

除此之外,恒信也在积极布局实业:比如武汉摩尔城、美居酒店等,都属于旗下的固定资产。

这一系列的成功,从本质上看,除了代德明眼光精准外,还有一个隐藏的特点,那就是“积累”。

代老板初入家电销售领域时是最佳的王牌销售,在6年多的成长期里,也获得了大量经验、资金和人脉。

正是这种积累,让代老板成了车企眼中比别人靠谱的合作对象,也有了充分的能力运营一家4S店,从而一步步做大做强。

说实话,那个年代能发家致富的人,基本上都是走了下海经商、踩中风口、做大做强的统一路线,但最后大浪淘沙留下的只是少数几人。

这就是个人的本事,能在风口上扎实落地。

而此时,代老板最大的本事,或许正是犀利的眼光。因为眼光,真的能赚大钱!

02. 两年躺赚30亿:

从散户大牛到入局实业

中国股市有这样一个称呼“牛散”,指的是个人投资者因眼光独到,押注暴涨的股票而身价倍增的散户,其中不乏已经成为身价百亿的企业股东的大佬。

很多人甚至会用牛散持股当风向标,正所谓跟着大佬走,不吃肉也能喝口汤不是。

没错,这位代老板,正是一代牛散!

2018年,代德明自掏腰包,以2.83的均价买入3033万股湖北宜化,随后又用他控股的恒信盈加继续吃进1203万股,第二年又加速扫货,一度把持股比例拉到10%。

据说,当时吃得太快,因为没及时发公告披露持股比例,还被交易所发了监管函。

到了2021年,化工行情飙涨,湖北宜化的股价翻了十多倍、一度窜到35块,让代德明账面浮盈近30个亿!

同样被代老板“精准狙击”的,还有洛阳钼业。

2022年底,代老板以4.5的均价购入七千多万股,此后洛阳钼业经过长达一年的蛰伏期,却在去年开春暴涨119%。

当然,社长并不是要夸大代德明的能力,只是大家应该能发现,代老板显然在化工产业领域深耕多年,才能每次都提前一步,“刚好抢占先机”。

抛开此前家电、汽车行业的黄金十年不谈,代老板的新创业方向楚能新能源,也刚好抢在了储能风口爆发的前一年——2021年。

随着新能源汽车发展日趋明朗,动力电池的需求量在2021年其实就已经有了明显增长,甚至当时还有过锂价大涨等情况。

彼时,汽车销售领域却显得有些明日黄花,不少经销商陷入资金链断裂风波。

代德明一边对媒体表示,没有不好的行业,稳定军心,另一边就开始了对组织架构的整改,通过让利给基层,稳住了恒信的基本盘。

显然,2021年,汽车寒冬还未过去,但新能源的未来已经来临。

于是,2021年8月楚能新能源成立,当时因为“穷得只剩钱”的楚能并不被人看好,但事实证明,当时蓬勃发展的动力电池市场有钱真的可以“无所不能”。

多年积累的势能,不仅让楚能顺利孵化了人才、技术和专利,还在公司成立第五个月就投资100亿真金白银打造了楚能江夏基地,仅用10个月工厂就已经建成投产。

产品端也是楚能非常聪明的地方,当时的楚能并没有以大热的新能源电动车动力电池为唯一目标。

毕竟当时有宁德时代、比亚迪两大巨头坐镇,生意并没有那么好做。

楚能选择了另辟蹊径,背靠水电大省湖北、将目标锁定在储能领域,在2023年发布了行业首创的“浸默”电池安全系统,为储能电站实现PACK级消防。

这套采用液态灭火介质的安全系统新技术,还在第十六届SNEC国际储能展上获得了2023年储能技术卓越奖。

2023年10月,楚能新能源的“浸默”电池安全系统在山东投入商业运行,这也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电网侧共享储能电站。

陆续推出20.5Ah、100Ah、150Ah、280Ah、314Ah、625Ah等不同规格电池的楚能,也正是在这一年,打出了价格战+扩张产能的一双王炸牌。

彼时,代德明表示,280Ah储能锂电池将以不超过0.5元/Wh的价格销售,价格同比降本约40%,让动储能锂电池市场正式进入0.5元/Wh时代。

与此同时,楚能也在孝感、宜昌、内蒙古、武汉布局了四座工厂,总年产能超过110GWh,可以说是把积累下来的资本优势迅速转化成了规模化的竞争力。

随着这几年储能领域的蓬勃发展,楚能也顺利地将生意做到了国内外。

目前除了国内五大六小、两网两建等大型电力集团有合作关系外,还接到了日本、美国、澳洲、意大利、英国、印度合作商等数十家国外企业的订单。

据了解,楚能新能源2025储能新增订单已经超过40GWh,目前还有进一步扩张产能的投资计划。

显然,楚能新能源用了三年时间,成为动力电池领域的一匹黑马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那么,这样的成绩,代老板和他的楚能,可以在造车领域复刻吗?

03. 势能转化:

下一个恒大,还是又一个零跑?

写到这儿,其实咱们可以基本梳理出代老板从一个普通国企员工发家致富、做大做强的“秘籍”,本质上就是将资本积累转化成新风口中的“势能”。

这里面的两大关键——新风口、新势能。

楚能崛起,本身就是靠大资金投入于研发、建厂扩产,才能抓住产业风口低价打开市场。

当下,新能源汽车的风口自不必说,关键的是汽车制造已经是实业制造的“巅峰”,想进攻这个领域,一般的财富势能必然不够用,还需要产业势能才行。

目前来看,楚能在汽车动力电池领域已经有了布局——

2025年4月,楚能已经杀入装车量排行榜第十五名,增速是头部动力电池企业里最快的,还和长安等不少车企开展合作。

上游供应商中,楚能新能源也已经与华创新材、瑞德丰、常州锂源三家上游供应商合计签署约230亿元的供应合同,本质上是把供应链和下游产能已经打通,正全力以赴冲击行业TOP5。

此时入局造车,可以理解为楚能要控住下游产业链的一次尝试——

如果顺利的话,借助上恒信遍布全国的4S门店、24h提供售后服务的优势,确实有可能把汽车产业这个“巨无霸”给打通关。

但是双重赋能本身,虽然有叠加态的效应,但压力也不容小觑。

目前不管是恒信还是楚能,都没有成功上市,也就是说具体手握多少资金,现金流如何,市场并不能得知。

李斌口中造车需要200亿的门槛,含金量一直不断被验证。代德明这次投资是否达标,又要如何投入,显然还是个变数。

其次也是最关键的,就是资质问题,当然,现在基本上就只有代工这一条路。

不过,基于武汉完备的汽车产业链,以及东风日产等合资工厂的产能压力,楚能找到代工显然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为自身产品找到合适的定位和卖点。

销售出身的代德明,显然更清楚产品本身与性价比的重要性。

结合此前楚能打开市场的方式,相信代老板在造车这件事上,大概率也会走性价比路线。推出增程、对标问界,都已经可以侧面佐证这个方向。

在这个时间点入局造车,除了采购、整合之外,更重要的是自身的技术底蕴和定位。

这一点,或许楚能可以参照隔壁65%核心零部件自研自产的零跑:

从动力电池出发、借助上游的供应链控制能力控制成本、打通整车全栈自研,走性价比的亲民路线,依然有成功的可能性。

不过这条路,可以说是非常艰难。

朱江明熬白了头,才带领零跑走到新势力销量第一的位置;小米三年磨一剑,靠着团队所有人的拼搏,才让SU7和YU7成了全球瞩目的爆款。

楚能,究竟还能赶上趟新能源的“末班车”吗?

或许用不了两三年,时间就会给我们最终的答案。